為什麼搞藝術的人那麼喜歡小眾?

每當一個小眾東西被更多人接受時,總引得很多人痛心疾首。豆瓣早就不是那個豆瓣了,果殼也不再是那個果殼,連馬蜂窩這種本來只有驢友們玩的東西,居然也出來洗腦刷屏,真是沒天理。

 

作家蔣方舟坦誠,當年她知道《麥田守望者》居然是一本暢銷書的時候,自己非常失望;很多文藝青年,得知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麼長而拗口的名字,竟然被那麼多人熟知,內心也極為崩潰。當趙雷的《成都》火的堪比「小蘋果」和「鳳凰傳奇」時,一些骨灰級民謠粉難掩自己的悲傷,尤其是趙雷又推出兩會版《成都》,更是給他們傷口上撒了一把鹽,不少人恨不得抽自己嘴巴。

 

即便偉大如喬幫主,當年蘋果電腦系統開始跟windows兼容,使得蘋果正式進入暢銷品行列,也傷透了大量果粉和喬粉的心,掉粉無數:「蘋果你變了,你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超凡脫俗的蘋果了」。這樣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是小眾們太矯情了呢?還是大眾太俗了呢?

 

小眾的執念來自自我認同。我們會發現,小眾多數集中在兩個人群中,一個是年輕人,一個是文藝青年乃至中年。所以聰明的家長想要制止青春期孩子幹啥事,一個高明的方式就是表示自己喜歡,孩子一看,這玩意兒,老爸老媽輩兒的這麼喜歡,太LOW了,說不定就放棄了。

 

大眾的執念在於想同化小眾,這是基於社會合作心理。群體中有人與眾不同是危險的,「容易被野獸發現」、「被敵人發現」、「影響合作效率」,所以「痛扁那隻與眾不同的猴子」是人的社會本能。但這樣的同化,反倒讓小眾產生守護心理,乃至產生「這是我獨有的私人物品」的佔有感。

 

小眾對於大眾的抨擊和同化是不屑的,這隻會增加他們快感,讓持相同意識形態的群體有更強共鳴。所以,小眾的執念真的並不是「優越感」,而是「自我」,拒絕社會化的自我。優越感也好,佔有慾也好,都是「自我」的變現。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探索出打造小眾產品,進行小眾營銷基本方法。

 

酒好還要巷子深

信息封閉的農業社會,傳播是靠口碑的,所以「酒好不怕巷子深」。

而中心化媒體時代,傳播靠媒體,沒有聚光燈打到你身上,再好的產品也白搭,所以是「酒好也怕巷子深」。但圈層化和碎片化的年代,到處是發光體,到處忽明忽暗,要的是「酒好還要巷子深」。

 

「巷子不深」,你的酒也就看上去沒那麼好了;

「巷子不深」,你的粉絲就沒有了品味壁壘,你讓他如何找到優越感?

「巷子不深」,你的故事甚至無從講起,你就缺乏話題,單純講酒故事太自說自話了。

所謂的「深巷子」其實就是壁壘,做小眾就是做壁壘。用流行的話來說是打造鄙視鏈。

 

這種壁壘可以基於小眾的基礎(價值觀、亞文化、愛好),也可以是基於產品本身、渠道、價格乃至推廣方式。小米的「為發燒而生」、喬幫主的「向那些瘋狂的傢伙致敬」,是基於價值觀共鳴的品味壁壘;而他們的「飢餓營銷」是製造購買壁壘,蘋果早期跟「windows不兼容」則是人為製造的使用壁壘。很多奢侈品或者一些高端場所,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儀式感和規矩,比如雪茄要如何保存、如何點,好的紅酒如何醒酒如何品,法式大餐有各種講究等等。這都是通過塑造壁壘來提升認同感的方法。

 

十幾年前有次跟老總出差,只見他聊得興起,把手裡的高級雪茄都剝成了煙絲,然後撕了張白紙條,跟農村老大爺一樣做了個手工捲煙,抽了起來,然後直呼過癮。「這才是活出人生境界的樣子。」

 

國外小眾營銷成功案例很多,很多的奢侈品、潮牌、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小眾成功,蘋果也是從小眾到大眾。歌劇作為小眾文化的代表,在西方小眾營銷做的很成功,各種儀式感,恰如其分的推廣,適度的欣賞門檻,讓歌劇成了陽春白雪的象徵。而公認藝術價值不低於歌劇的「中國京劇」,卻在國粹的幌子下,年年登上春晚舞台,逐漸淪為老年人自娛自樂的「玩意兒」。

 

國內的企業,大部分會把目光聚集到產品的物理屬性、功能屬性,成功的小眾營銷寥寥無幾。小米算一個,江小白、小茗同學也正在小眾營銷的路上。其它一些本來小眾的社區,如豆瓣知乎等,逐漸都走向了大眾。

 

小眾何去何從

可能讓很多人覺得喪氣是,大部分小眾會被大眾收編。就像大部分亞文化最後會成為或者融入主流文化一樣。當「馬蜂窩」還叫「螞蜂窩」的時候,是小眾的,主打自由行,針對驢友們的。驢友們是好的內容製造者,也是好的良性社群。但他們不是很好的商業變現者。

 

終於,出於商業的考慮,骨灰級驢友陳罡老闆放下了小眾的架子,殺入了大眾。螞蜂窩變馬蜂窩,自由行變成了旅遊指南。馬蜂窩的成功轉型為他們創造了巨大效益,一波世界盃的神操作後,其下載量從幾乎沒有排名,到一度超過攜程,獲得了指數級增長,以至於陳罡激動的寫了封公開信來感謝葉總。

 

這是小眾人群的痛,但並不是小眾營銷的痛。「馬蜂窩已經不是以前的螞蜂窩了」,但沒有之前不掙錢螞蜂窩哪有今天盆滿缽傾的馬蜂窩呢?

 

也不是所有小眾都會變成大眾,這要看這個小眾的商業變現力,以及企業有沒有這個能力。而且大眾和小眾還是能夠相互轉換的。毛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主流和小眾是相對的。「馬克思主義」在我們這兒是主流,在有些國家卻不是。以前挺特朗普的是小眾,慢慢的變成「川黑」是小眾了。

 

小眾營銷的兩個基本要素是「強化小眾意識形態」和「製造品味壁壘」。如果你不能像鴻茅藥酒那樣一年投入100多億的廣告費,那麼啟動小眾,利用大眾和小眾的執念,引發小眾共鳴,引起圈層化振動,最後再深度收割或者從大眾收割,應該就是你最合適的道路。

 

 

文:農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