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皇帝位录音效果超90%发烧友,有啥特别姿势?(中)

接上期话题,我们继续探讨有关皇帝位录音的相关内容。上期我们已罗列出两个观点,有兴趣回顾的朋友可查阅上月刊,下面将继续提出更多观点供各位讨论:

 

第三个观点:AB对比切换一定要快

有国外科研文献表明:人类第一阶段的直接记忆是1-30秒,因人而异,共同的是时间越长,记忆越模糊。30秒以后的是叫抽象记忆(脑放参与后,形成的一个判断,或叫听觉印象,而不是记忆的本身),并且听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固。也是为什么对于特别熟悉的音乐,可以不需要秒切换AB对比。

 

所以我只说一下我的对比方法(特别是不熟悉的音乐,听熟悉了可以不需要这种方式), 现场对比先不说,只是录音的对比:1、录音先加图片压缩成视频发微信上; 2、同一首音乐的在线MP3(广谱大众所接受的音质)先对比,然后把此首的无损放手机QQ音乐播放器中;3、开始AB对比,微信上一暂停,QQ音乐就会立马接着播放,微信上一播放,QQ音乐就会自动暂停。这个切换是速度不超过一秒。

 

所以我不管是谁来录,放什么类的音乐,都不会差,录音可以取得现在的小进展,关键的不是在于怎么录,而是长久反复的以这类方式,反复调试系统得来的。 其它的都是浮云,不断让音响系统回放的效果贴近唱片音乐本身的效果,这才是终极目标,对手不是任何人,只是不断颠覆自己。 也是我为什么支持上述的国外文献,因为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不断提升系统回放的效果的,我自己就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不需要和任何人对比,只有唱片本身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展现才是终极追求。

 

第四个观点:只有音响回放才是贴近现实

仅以2个声道的Hi-Fi来说,我们随时一个耳朵可以听到2个箱子(2个声道)的声音,但耳机,呵呵,你一个耳朵就只听得到一个声道的声音。人类靠声音定位的几个因素是啥?声音到两个耳朵的时间差(相位差)、两个耳朵听到同一个声音的音量差(有些老功放带左右声道音量平衡,立马可调左右声道音量的大小,让立体声的虚拟结像可以左右移动),还与直达声入射角度和早期反射声入射角度有关,即耳廓效应,然后还有IACC(双耳听觉互相关函数,两个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接近,结像的点越小,位置越明确,不然就越大,范围就越宽。)。而耳机则似一个紧贴我们人耳的小音箱。左耳听不到右声道的声音,右耳听不到左声道的声音,声场宽度起步180度,如果是听人声,那人声就喷着你的脸或脑门上发出来。

 

第五个观点:撇开空间,不谈声场

很明显,耳机这种没有声场的感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相去甚远,但是音箱通过电声回放,也是无法精确地还原某声场的,如果这样我们应该去还原些什么东西呢?关于复杂的声场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如下:

 

宽度——感知声源宽度( Apparent Source Width ,ASW ) 是属于空间印象的一种感受: 由直达声所决定的声像宽度。这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厅的相当优秀的特性。或许是因为在欣赏演出当中缺少其他的乐趣,发烧友们就把精准的定位作为优秀声音的标准,而有可能忽视声源的宽度。

 

纵深距离层次感——通过在录音中适当添加延时、反射声,可以产生距离感,使声音的位置听上去比扬声器的实际距离要远。对于一个只用单只扬声器放音的录音作品来说, 我们仍可以听出一个声源距离我们的远近。能够在房间里或汽车里昕到超出房间和汽车外壳距离的声音是令人兴奋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给听音者建立一个极近距离的声音印象,有时候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声音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皇帝位》中有专门一节深度测试演示,除了不同音乐音源和录音的区别,人对距离的定位基本取决于房间中直达声和混响声(晚期反射声)之间能量的比值。

 

空间感——被模糊定位的声音所包围,感觉处于另外的空间中。来自侧面的声音最为有效,包围感所需要的延时超过80毫秒,Hi-Fi因为不像AV有N多个上下左右及后方的环绕音箱来模拟这种延迟,只能靠空间侧后方的扩散和反射来激发,特别难得。人通过声音而对空间大小的感知取决于反射声,具体则分为混响时间和早期反射声。混响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录音本身和房间的反射,所以即便是耳机也会有一定的空间感,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耳机型号而有本质的变化,总的来说只有音箱才能还原较好的空间感。

 

定位一一对于声源位置的感知能力,最基本的是建立个前方声场来模拟现场音乐会的情况。由上图可以看出,相比于耳机,音箱系统存在更多的参量以形成准确的方向定位。而无论对于耳机还是音箱系统,声道分离度和平衡/非平衡系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声场的方向定位。在《皇帝位》测试碟里,不光有宽度演示的前方9个点敲木鱼,可以测试出你的前方定位的虚拟结像出来的间距是否均等,皇帝位是不是在两箱轴线上,还有人声的高低位演示,只需求一对立体声就可以从前方顶上结像出来。

 

本期分享先到这里,余下观点我们将在下期全部罗列。

 

文:杨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