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該用書架箱還是落地箱?

大是大非:書架PK落地,單維優勢,多維迷離。先來直觀的對比,第一部分書架箱官方所標的頻率範圍下限為45Hz,沒有提供平直正負3dB的頻率下限。播放黎允文《五虎封將》皇帝位錄音。第二部分為我在聽音室所錄音箱官方頻響正負3dB下潛30Hz,聽音室實測正負5dB下潛20Hz的大落地,黎允文《五虎封將》SonyD100皇帝位錄音。主觀聽感的討論難以盡錄,我們現在來進行聲學的物理學分析:

 

第一步:先分析超低頻在小空間聲學的物理特性

先引用國際聲學專家哈曼Floyd著作中的聲學原理:在時域內,共震和其它共振近似,也有Q值,反映整個系統中的聲學阻尼或摩擦力衰減。高Q值的共振具有較小的衰減:它們表現出較窄的頻帶的銳利曲線峰,在時域範圍內則會產生延續的的拖尾音。一隻底鼓應該發出結實的爆棚低音,但如果是在一間有不良共振的房間內,在共振的頻率上,快速的連續敲擊可能會演變成持續的模糊的轟鳴。在房間內、房間的邊界、房間內的陳設以及聲學結構當中,所採用的吸聲量越大, 共振的Q 值就越低。低Q 值的共振是由於系統的損耗導致的。在頻域曲線申會產生較寬範圍的提升,和短得多的、受到抑制的拖尾音。抑制共振是一件好事情,但我們將會看到,用被動聲學方式抑制房間內的低頻共振是難度很高的。幸好,我們還可以利用電子和電聲學手段來幫助消除不必要的聲音。內部機制決定了共振的外部表現,當聲音在兩個或更多房間邊界之間傳播,併產生了完全的相長干涉時,就會產生我們熟知的駐波( standing waves )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所有的共振頻率上,並且可以通過測量房間邊界範圍內各點的聲音強度變化檢查出來。那些由高Q 值共振引起的尖峰和低谷都是比較銳利和窄的。而低Q 值共振則會產生相對平緩的聲級變化。這些都會導致我們在小房間內,不同位置座位的低頻品質的不罔,有時這種不同甚至十分驚人。

 

簡單歸納的意思就是,小空間的聲學處理(一切家裝都是不以聲學處理為目的的聲學處理),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超低頻能量的消散速度,會讓原本的空間共震駐波結點導致的大峰大谷變得平緩,嗡聲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減短(聲音更平衡,更乾淨,染色更少)。

 

以具體的測量量化數據分析來說,這是我所錄音空間的低頻衰減時間時域瀑布圖,能量消散最慢的點34Hz經過300毫秒從92dB衰減到63dB,衰減量約29dB。

 

第二步:分析電聲對於低頻回放控制的影響

頻率越低,要達到與中高頻相同的聲壓,所需求的功放驅動力是要高太多太多(低音炮我們玩的經點是持續功率千瓦,峰3千瓦以上的陣列),有些常識的都知道,功放不只要驅動喇叭運動碰撞空氣發聲,同時在此頻率信號結束時,還要提供近似將此頻率短路的反相電流以阻止喇叭繼續震動的阻尼,不然喇叭就會一直像彈簧一下作阻尼震蕩下去,慢慢靜止,那必然聲音不可能幹凈,所以超低頻的另外一個方面還有一個電聲學的時域時間,就是功放控制喇叭在一個頻率信號結束後還會持續盪多長的時間。盪得越久,聲音越糊,瞬態越差。

 

分析完這些原理後,再來討論,為什麼要用書架箱?1、小空間建築聲學的角度,書架箱原生頻率下潛差,很多空間都會出在4-6米的對立面(嚴重一階駐波頻率為28Hz到43Hz),以剛的書架箱為例,官方標稱頻率下限為45Hz,這樣一來,箱子根本就發不出45Hz以下的超低頻,也就不存在激發空間導致的駐波問題,出現嚴重嗡聲的負面染色。2、電聲角度,因為缺乏極低頻回放能力,所以功放的負荷也比較輕,控制起來更為容易。

 

然後再來分析為什麼所以頂級旗艦都是超大型系統,有些帶配有分體炮,基本上都保障原生下潛正負3dB平直至少低於30Hz以下?接下來我分享兩位不同的,與音頻工作相關的朋友的數據證明:一位是群里的發燒友,用Adobe專業錄音軟件對《粉墨是夢》的其中一首音頻作了頻率對數分析),可以明確看出,20Hz以下依然有可觀的信息量。頻率對數對比原音樂(藍色線),網易雲音樂(紅色線)及我所在皇帝位用Sony D100錄音響回放的音頻(綠色線)。

 

另外一位朋友,也是用專業錄音軟件直接分析的《矜持》在低頻最重的那一瞬間的頻譜:依然可以看到20Hz以下有可觀的信息量。

 

所以音箱原生正負3dB平直下潛是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幅度的保障音樂本身中的低頻信息量的完整回放,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上面所分析的在建聲和電聲上面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負面染色。所以單維度的看落地箱在音樂回放上,肯定頻段更寬,有碾壓性優勢,但是再結合上空間聲學和功放控制這兩個多維度的問題疊加後,就變得很不確定,迷離起來了。

文:楊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