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秘訣:該在順風還是逆風中發力?

在室外騎行時,無法避免的自然因素就是複雜多變的風向,如果碰到順風,騎行者可以輕鬆飆出高速,而遭遇逆風時,即使全力騎行,也只能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速度。如果在一段路里,同時擁有順風和逆風路段,採取什麼策略才能達到最高效的騎行效果,也就是說用時最少?

在許多人心中,在順風時全力騎行,可能是事半功倍的辦法。但是在前職業車隊,計時賽高手大衛·米勒的研究中得到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米勒簡單地解釋,在有高度阻力時(逆風或爬坡),車手才能爆發出更高的輸出功率,而功率就是速度的保證。所以,如果在一段有順風,也有逆風的道路里,要騎得更快,就應該把體力留到逆風路段來爆發。

這時可能就有車友反駁,在逆風時,雖然車手的輸出功率會提高,但是與順風時相比,空氣阻力也會大幅度的增加。這從物理學上來說,這個說法肯定沒錯,但是忽視一個關鍵的原理。

計時賽高手們

大衛·米勒的體力安排理論

為了證明他的理論,大衛猠勒舉了一個他在2010年 Commonwealth Games個人計時賽的勝利來證明。當年他最大的對手是移動之星車隊的英國TT國家冠軍多賽特,當時的賽道是一條路往返行進的,然後前後半程的風向是完全相反的,前半程是強烈的順風,而後半程是同樣強勁的逆風。

大衛·米勒當時以平均395W的功率完成順風部分,平均時速高達57公里,半程成績領先多賽特3秒。在後半程,米勒的平均功率高達450W,均速只有40~45公里,不過在後半程他卻乾脆利落地贏了多賽特52秒,最終以55秒的巨大優勢贏得比賽。

在賽後的交流中,多賽特稱自己的策略是在順風賽段全力加速(還是輸了3秒,說到底實力還是不如米勒),然後在逆風賽段咬牙堅持。雖然多賽特這樣也是盡了最大努力,但米勒認為他輸在騎得不夠「經濟」上:「保持合適的速度,然後在阻力最大的地方發力,才是制勝之道」。

Graeme Obree

騎得最快的人不一定會贏得比賽

從大衛·米勒的解釋中,這個理論雖然很形象,但是貌似缺乏足夠的說服力,為此,筆者再採訪了一位鐵三教練和一位單車讀物作家。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起創新計時車的Graeme Obree,他也是前一小時騎行記錄保持者。

Obree曾說過,騎得最快的人,未必是比賽的獲勝者,那個能把速度保持下來的人贏面會更大。換言而之,一個計時賽車手要贏得比賽,就要儘力保持穩定的速度,而不是追求短期的高輸出和高速度,這樣會導致速度在不同情況下變動極大。

計時賽的制勝之處就是在讓你變慢的路段儘力支持,然後在順風的路段保持一個較高的速度。雖然計時賽從來都不可能用同一速度進行,但是一個有經驗的車手會懂得合理將自己的體能極限用在哪裡。

身穿彩虹衫的維金斯

在你騎得最慢時,才是應該是最要發力的

單車騎行最大的對手是阻力,包括地面的摩擦力和風阻,當你騎得越快,風阻就會變得更大。在同一路況下,車友從時速40公里提升到45公里,就需要額外輸出100W的功率。但是如果碰到爬坡或者強逆風,車手從時速15公里提升到20公里,只需額外輸出50W的功率,這會比高速下再提速節省不少功率。所以,從理論上說,越是阻力大,騎得慢時,就越應該竭盡全力,因為更有功率上更經濟實惠。

騎行的秘訣

總結

設想你和大衛·米勒一樣都要騎一個40公里的個人計時賽,而且一半是順風,一半是逆風,因為阻力不同,兩邊花費的時間肯定不一樣。如果採用多賽特的策略,兩側騎行的均速會差異極大,而保持一個穩定的均速反而是更為高效的辦法,因為要維持一個較高的均速所花費的功率,其實比突破一個速度極限要低,並能更好維持下去,所以逆風時請全力踩踏吧,順風才是應該稍微休息的機會。

文章圖片源自網絡
責任編輯:h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