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线性与大功率同在!访Robert Koda创始人Robert Koch

上周,御品音响迎来了两位大客,第一位是Robert Koda创始人Robert Koch,他曾经在御品音响铭器展上出席并讲解Robert Koda器材的设计理念,目前安居日本,专注于Hi-End放大器深度研发。而第二位大客自然就是Robert Koch本次带来的Robert Koda全新Ground Breaking突破性机型——匠心Takumi K-160单声道后级(电晶体),在御品音响Divin Labs神曲工作室中直接驱动“大神曲”,效果让人十分期待,为此我社应邀出席,一同领略Takumi K-160独特的魅力以及与Robert Koch交流心得。

在到达御品音响Divin Labs神曲工作室后,御品Chris和Robert热情迎接,听音工作室中的匠心Takumi K-160单声道后级已入状态,一切就绪。在开展视频访谈前,我们还是“先听为快”。Robert Koda Takumi K-160香槟金的外壳、镀金饰条和红宝石,都充分展现了一丝不苟的日式精致美,而最为代表性及标签的,当数底部“匠心”二字。匠人之工艺,无不在日本顶级Hi-End设备中所体验。据K-160资料介绍,这款单声道后级在4Ω下,能发挥230W高功率纯甲类工作模式,相当惊人!不但如此,失真度和讯噪比更是令业界同等器材所汗颜。K-160在8Ω,1KHz下5W输出时仅有失真度低至0.0009%,50W输出时只有0.005%,而讯噪比更是惊人,同样8Ω负载下100W输出竟高达125.5dB!按照Robert的介绍,K-160最大的魅力还在于你聆听时的模拟感受而绝不仅仅是数据和数值。

Robert Koda创始人Robert Koch

匠心Takumi K-160单声道后级

Robert Koda从过去的机型设计,分别有K10、K15、K70,这几款机型有着极高的客户认可度,也是Robert Koda一贯展现有着电子管声音特质的功放杰作,而在这次全新推出的K-160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线路设计和驱动方式更改为电晶体,但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现在K-160驱动大神曲方面,声音依然展现“胆机”该有的“胆味”特性,而这种特性并非音染,相反却是音乐模拟感的再现。带着更多对K-160的好感和疑问,下面我与Robert Koda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以及曾经的履历,让爱好者可以对你有更多的了解。

答:大家好!我叫Robert Koch,也是目前Robert Koda的创始人,我在音频行业沉淀已久,12岁开始发烧,曾经负责过放大器和扬声器的研发和制作。我爸爸是一名音响爱好者,并且有两套系统,我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感染。他有两台非常奇特和低失真的放大器,连接我拥有的Rogers放大器后声音变得更加好。自此我就开始对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了研究,研究为什么有些器材设计的时候很好,但是生产出来后却不怎么样。随后我有了很多接触到Hi-End音响设备的机会以及众多的行业商家,从此可以聆听到例如Mark Levinson、Genesis等著名的大型器材。

出于这种兴趣和动力,我打算进入音响制造企业,尽管我有着电子专业的兴趣,但对于在企业工作还得了解和学习商业上的本质以及一些生产管理的学问。而在英国期间我有幸加入到Audio Note工作,并有了更多的机会更直接接触日本Kondo厂家。随着这种沟通的开展和Kondo San的到访参观,Kondo San十分赏识我,并邀请我跟随他工作和离开Audio Note UK,Kondo San也没有对我南非人的身份有所顾虑,同时我在Kondo厂家和Kondo San身上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更加明白Hi-End制造业残酷的现实(产品从概念到成品需要怎样的投入和付出,我从16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逐渐习惯了)。那时候我就很希望能去CES看看,并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日本人有个观念,你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应该跟众人分享,而直至Kondo San离世后,我觉得是时候开展自己的事业了。

而直到现在,我不希望品牌有太强的国别意味,因此我直接以自己名字命名,同时也与我妻子名字进行融合,最终把品牌名字定为Robert Koda,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机器的名字。

 

问:能否介绍一下你本次带来的全新K-160后级放大器?

答:本次带来的放大器型号为K-160,如果追溯研发的起始,可能是2000年时,离现在接近20年了,但是十年前推出了标杆性杰作K-70,那时我还在学习如何把技术和工艺都集中到K-70中,但也证明K-70再度提升已经碰到了难题,针对此我开始关注K-70的薄弱环节进行升级和改进,面临的是两个难题,一个是电子管和增益级,这是我当时有把握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另一个则是最高效能只有25%。要达到70W纯甲类的输出,机器的尺寸就相应加大,于是我打算再设计一台比K-70更大的机型,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功率加大,声音未必会更好。而电源方面,当增加尺寸下电源也得相应加大,而机箱中的空间也被大大占用,面对即将成功,你必须找到方法去解决。面对上述等比例式的加大设计,我发现并不是办法,只能另找某种方法去解决上述问题——在保证音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功率,实际上面对的困难都预期的要难。大概在3-4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方式,用最好的纯甲类单端线路结合最好的纯甲类推挽线路的概念去实现,这种方式能实现功率的翻番,同时体积也只有实际上一半的大小。最后所实现的放大器,有着“越线性,越准确”的特点。

 

问:K-160如何实现更大功率表现?

答:第一种方法属于我们第一个概念,提高高功率输出,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法,但也意味着它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所以你首先要关注功放管的稳定性。针对热量管理,关键是要实现最有效的散热设计。其次是实现被动式散热设计,K-70就是采用被动式散热设计,这意味着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外面,并依靠自然的散热实现热量管理,尽管使用低速风扇是被动散热的三倍效能。

第二部分,我们使用了很多电晶体进行放大,举个例子,K-70使用了32个大型的电晶体,运行也很稳定,但是在K-160上,我们实际上把它们数量减少到24枚,因为在管理上会更好,而且效率更提高了一倍。当你同样以25%的效能实现功率输出时,放大器更加经济,实际上几乎400-500W。

 

问:K-160以电晶体式设计,是否意味着电晶体比电子管更占优?

答:K-70和K-160几乎是使用电晶体输出级,但不像K-70,我们采用电晶体作为增益级。在K-70推出的10年前,我们就在其电子管级上尽最大努力使用最好组件,这是真的非常好。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瓶颈,对K-70最终的表现有着一定的限制,为此我开始了比以往更深入的研究。我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电路,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发现实际上除了谐波失真和有限的带宽外,还有其他问题,以及所有典型的技术。尽管电子管听着好听,但依然有一些内在的问题。当我们开发K-10和K-15时,当然是完全电晶体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一种方式,也是当今发展应用最广泛的类型,针对K-160,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将会继续发展,在保留电子管特有的模拟音色下弥补电子管缺少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