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情歌,英格柏漢普汀克《Engelbert Calling》

我經常跟朋友聊起我的中學音樂教育,不開玩笑,我的流行音樂啟蒙要到高中年代才開始,我小時候家裡都是聽古典音樂的,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什麼卡拉揚、伯恩斯坦、加上那些李雲迪、朗朗、馬友友這些人構造了我的童年時期,所以小學初中音樂課我基本不用聽課的,小學音樂老師最敷衍啦,我心想:講的什麼玩意兒,老師們都是照本宣科,優秀一點的老師,可能會略微細緻講一點實際內容,介紹音樂家生平啊什麼的,不過也就是泛泛而談罷了,真正也不能觸碰到什麼音樂是實質內容。關鍵是老師們有時候也要為了哄小孩,如果表現好就每堂課最後給我們播迪斯尼動畫,為了能夠十幾分鐘的迪斯尼動畫片,大家也就乖乖聽課配合,小朋友們在這種時候竟然有一種不用宣說的默契。

真正有意思的,高中的那位音樂老師算是一位,她一上來,也是照本宣科,可是也就介紹課本內容半節課,剩下半節課她竟然給我們開始科普貓王、邁克爾·傑克遜、惠特尼·休斯頓這些個西方流行音樂天王天后,我算是真的開了眼,老師給我們播放了MJ的那些個MV視頻,一首Beat it看得我是眼花繚亂,就像是第一次看西方好萊塢的電影那種被啟蒙的感覺。當然了我到現在也不能說真正喜愛這些流行音樂,但我確實被震撼到了。
 

後來隨着懂一些英語,倒是能真正聽得懂他們唱的是大概什麼內容,發現這些流行音樂天王天后唱的歌詞吧,也不能說有多深奧,如果要跟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Bob Dylan)相比,那真的是沒有什麼文采,但這些個天王天后真正令人仰望的能力在於,他們能化腐朽為神奇,讓你真正感動的是他們的歌唱功力,後來我看張亞東聊起惠特尼·休斯頓,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有些人是靠歌曲中的一句感動,有些人卻把再爛的歌詞都能把你唱起雞皮疙瘩。張亞東甚至把他們的歌聲比作一件表現力強大的樂器,就像我們這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天后瑪麗亞·凱莉,張亞東形容她的歌唱實力直接表現為高音真唱,低音卻是假唱,這種虛實結合起來,而且加上他們能收放自如,就是讓我們聽眾能起雞皮疙瘩的真正秘密。
 
手頭這張被稱作英國貓王的英格柏·漢普汀克肯定也知道能讓聽眾起雞皮疙瘩的真正秘密。
他15歲就接觸到了流行音樂,還可以學薩克斯,後來出道他給自己取了藝名叫蓋瑞多賽﹙Gerry Dorsey﹚,開始以此名號闖蕩江湖。不過他還是以薩克斯風演奏為主。一次演出,他客串演唱了幾首歌,不料觀眾們大為興奮,紛紛起立叫好,使他對自己的歌聲產生信心。
 

1957年,他覺得在萊徹斯特沒混出頭,於是跑到倫敦碰碰運氣,尋找成為職業歌手的機會。但當時英國樂壇正在披頭四的無上旋風之中,他這種歌路根本沒有生存空間。小有名氣的經紀人米爾斯﹙Gordon Mills﹚聽他的演唱,點醒他:小夥子,或許改個藝名能轉運,於是聽從了米爾斯的建議,把藝名改為英格柏漢普汀克﹙Engelbert Humperdinck﹚。似乎是為了和德國一位著名作曲家攀親戚,這位作曲家也有被翻譯成洪佩爾丁克的,他最著名作品莫過於童話歌劇《糖果屋》﹙Hansel und Gretel﹚。這部歌劇由德國作曲家兼指揮家理查·施特勞斯首演,大獲成功,一舉蜚聲世界。雖然是個德國名字,但是卻很容易讓人留下印象。改了名字之後,英格柏漢普汀克真的改運了,米爾斯替他爭取到了Decca唱片公司的合約,出了幾張唱片。
 

好在當年通訊不是很暢通,1966年,經紀人米爾斯在美國無意中聽到首不怎麼紅的鄉村歌曲《Release Me》,突發靈感,將它帶回英國改寫,交給英格柏去唱。在電視節目上,他就順帶唱了這首新歌,不料電視台的Call in電話立刻滿線,觀眾們都想知道這個歌星是誰,在哪兒能買這首歌的專輯。1967年初,英格柏的這張單曲唱片在倫敦上市,第二天就把披頭四的《Penny Lane》擠下榜,成為流行排行榜第一名,並且氣勢如虹連貫六周榜首。緊接着,《There goes my everything》與《The Last Waltz》均獲得佳績,其中《The Last Waltz》更蟬聯七周冠軍,一上市便成為金唱片。英格柏更創下一項紀錄﹕一日之內於英美兩國銷售唱片八萬張,是一項令人乍舌的成績。
 

在那個曾經閃亮璀璨的年代,每一首動人的歌曲,總能打動心弦蕩漾,在這樣懷念的旋律里,教人在美麗溫馨的氛圍中徜徉,這麼多年過去了,英格柏已經算是圈內的老大哥了,眼下這張專輯《Engelbert Calling》英格伯·漢普汀克Call來了好幾位好友,一起合作灌錄了這張專輯,也側面證明了作為英國貓王在樂壇的地位,英格柏的歌聲極具磁性與感性,唱起情歌來具有無比的感傷與浪漫,略帶鼻腔共鳴的嗓音,這樣的歌聲,可能跟我們當下時興的唱法大相徑庭,但我們可以在專輯中聆聽到不一樣的魅力,特別是他的高聲區,你就會明白為何歌迷要封他為「浪漫之王」、「永遠的情歌王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