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情人间的喃喃细语,《伦敦竖琴之声》

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乐弓,一种由狩猎时的弓箭衍生出的祭祀器具。从外形上看,竖琴和我国古代的箜篌十分相似,而箜篌大约在汉武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它与竖琴确实都出自同一个祖先。根据埃及古图记载,竖琴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至4000年期间就已经诞生了,目前被发掘最早的古竖琴大约来自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外形上看已经和今天的竖琴十分相似,但琴弦只有13或14根,而现代竖琴常见的有38弦、40弦或47弦竖琴等等。竖琴在岁月的长河几经演变,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踏板竖琴,最早出现于在17世纪,到了19世纪,经过S.埃拉尔——这位钢琴制造史上的大人物的改造,二级踏板竖琴就此问世,现代竖琴的基础就此确立。竖琴的底部有七个踏板,这七个踏板对应着七个不同的音,演奏者通过踩动踏板来实现音高的升降。竖琴的内部的结构非常精妙,由两千多个细小零件组成,这种精密度与复杂度也意味着它有相当高的制造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竖琴明明音色动人,学习难度也不高,却一直相当冷门的原因了,因为它真的很贵啊!虽然说不管什么乐器,品质好的都可以达到几十万,但大多数乐器,比如吉他,一把入门级的“烧火棍”几百块就能搞定。但竖琴的上限虽然和其他乐器差不多,但一架进口入门琴的费用就大概在10万以上,相比之下,这个门槛实在是显得“高处不胜寒”。竖琴的谱子相对比较少,而且作为一种偏门乐器,尤其在国内,教授它的老师实在是很少,就算你家底厚实买得起琴,你所在的城市可能压根就找不到竖琴老师,由此恶性循环下去,自然学竖琴的人就非常少了。另外,竖琴的踏板需要经常更换,它的重量也实在不容小觑,演出时搬运起来也是噩梦一般,我就听说过一段悲剧:有女生在搬琴时不慎砸到了自己的小脚趾,结果直接粉碎性骨折。虽然竖琴在大众心目中是属于仙女的乐器,但真正的仙女可是会魔法的,既没有囊中羞涩的顾虑,搬出乐器时也只需要挥一挥法杖罢了,而现实中每个竖琴演奏者在那层仙气的笼罩之下,尽是不足为外人道哉的苦涩。另外,现实里弹竖琴的可不只有仙女,还有不少“仙男”。我们对竖琴老有一种刻板印象,它似乎永远属于古典油画中的贵族美人,或者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竖琴也是交响乐团里的重要一员,尽管它在乐曲中的存在感往往并不高,出场率也相对较少,但那优美典雅的外形还有抚琴的漂亮姐姐往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竖琴本身算是交响乐团里比较特殊的一类了,像它和钢琴、管风琴、钢片琴这一类音色鲜明,但又不属于管弦乐队常规乐器的,一般被成为装饰性色彩乐器,但有时也会因为发声原理被分入打击乐组。色彩乐器是一个很生动的说法,这一类乐器通常是凭借其独特的音色,为乐曲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竖琴通常就是和声伴奏和滑奏式的装饰句,它有着一种格外纯净空灵的音色,像林间的柔风,月下的清泉,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大自然的静谧与浪漫。如果要选择一张最能展现的竖琴的典藏级录音,《伦敦竖琴之声》必定入选,这张专辑又是Cala公司又一杰出录音制作,这张录音选择在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花园郊区圣犹达堂(St.Jude’s Chruch)进行,这张专辑集结了欧洲16名竖琴专业好手,光是想象一下16座金光闪烁的竖琴一字排开的阵势,那真是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毫不为过。

这张专辑选取的曲目也是颇具心思,很多作曲家都偏爱竖琴的音色,比如印象派的作曲大师德彪西曾写过《长笛、中提琴与竖琴三重奏奏鸣曲》,这张专辑中的第一首改编的正是德彪西的成名之作《牧神午后前奏曲》,虽然没有交响乐队版的强大对比,但用竖琴来演绎这部作品,朦胧感十足,这首录音考察音响定位再合适不过。除了德彪西、柏辽兹、巴赫等西方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外,专辑内还收录了中国乐迷很熟悉的《茉莉花》、法国香颂《玫瑰人生》,甚至还有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的选段,让赶紧上双眼,享受这份属竖琴带来的浪漫吧!